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家风家训 >> 正文

楹联见门风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浏览:799次发布时间:2025-04-14 分享至:

  楹联,又称对联、对子,是我国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楹联文字精练、言简意赅,对仗工巧、音韵铿锵,能够凝练地传达丰富的思想与情感。楹联充分展现了汉语的独特魅力,契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广泛见于各类建筑上,因此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有这样一类楹联,讲述祖先的嘉言懿行、处世哲学,弘扬优良家风、守廉美德。

  一钱太守 千古流芳

  “七岁神童惊帝座,一钱太守著家声。”如果看到某户人家门前贴着这样一副对联,熟悉古代文史典故的人立刻就能知晓这户人家姓刘。“七岁神童”指唐代神童刘晏。“一钱太守”指东汉清官刘宠。下面,我们按照时间顺序讲讲他们的故事。

  自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循吏立传后,历代正史多有这一部分,以奖掖清廉勤政的官吏。《后汉书·循吏列传》中记载了刘宠的事迹,并评价他“清约省素,家无货积”。

  刘宠曾任会稽太守,鉴于曾有官吏扰民的事情发生,他上任后,“简除烦苛,禁察非法”,政绩斐然,会稽百姓对刘宠交口称赞。

  后来,刘宠奉调离任,几位白发老人结伴前来为刘宠送行,他们每人拿了一百枚大钱要赠送给刘宠以表谢意,刘宠问他们为何要感谢自己。原来,他们都住在山中,从来没有到过郡署,“白首不入市井”,前几任太守常常派人到民间征发钱物和劳动力,有时到了晚上还不停止,闹得狗吠通宵,百姓不得安居。刘宠上任后,废除苛政,“狗不夜吠,民不见吏”,百姓各安生业,所以他们特地前来送行,表达不舍。

  刘宠一再谢绝他们赠送的钱,终因盛情难却,不忍令父老乡亲失望,只好拿了一枚钱。离开会稽时,刘宠把这枚钱投入江中,归还给会稽的山水。为纪念这位为民造福的清廉太守,人们将这段江称为钱清江。父老送别之地位于现在的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钱清街道,当地于2009年建成“一钱太守”纪念馆,讲述刘宠的故事,弘扬清廉精神。

  古代蒙学教材《三字经》有这样一段话:“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说的是唐代刘晏从小就资质不凡,七岁参加朝廷举办的童子举,成绩优异,获得秘书省正字一职。“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改革漕运的裴耀卿,都是童子举及第,年少成名,并最终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明皇杂录》记载,刘晏十岁时,唐玄宗想考一考他,半开玩笑地问刘晏:“卿为正字,正得几字?”刘晏一本正经地答道:“天下字皆正,惟‘朋’字未正得。”这一回答寓意深刻,指出朋党勾结的时弊。

  刘晏虽年少成名,但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认识到要想成就大业,不能只靠天资,而要更加勤奋。刘晏不断深造、精进,终于成为一位名垂后世的理财专家。

  刘晏理财以“养民为先”,主张“取人不怨”,既提高财政收入,又不过多增加百姓负担,不使其生怨。刘晏在唐肃宗、唐代宗时,主持唐朝财政近二十年,对榷盐法、漕运法等进行了改革,成效明显。为防止谷贵伤民和谷贱伤农,他提出“常平法”,派员到各地了解物价涨跌情况,政府遇贵则卖,遇贱则买,增加政府收入;了解各地天气情况与粮食生产情况,在丰收的地区,以高于市场的价格买进粮食,在歉收的地区,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卖出粮食,及时调整供需关系,稳定物价,保障百姓基本生计。刘晏的理财措施,对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经济复苏、民生恢复作出了重大贡献,《新唐书》认为“唐中偾而振,晏有劳焉,可谓知取予矣。”

  刘晏掌管天下钱粮,但个人生活与浮华二字绝不相关,《旧唐书》说“晏理家以俭约称,而重交敦旧……善训诸子,咸有学艺。”可见其家风纯正。

  震畏四知 秉去三惑

  “持身端谨严三惑,处世清廉励四知。”这副对联讲的是东汉杨震家族的家风故事。熟悉文史典故的人看到“四知”一词,自然想到杨震拒金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讲过杨震“四知拒金”的故事,并强调“党的领导干部必须讲觉悟、有觉悟”。

  杨震是东汉名震一时的大才子,“明经博览,无不穷究”,学识渊博,热衷于教育事业,因为他是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而被人们尊称为“关西孔子”。他五十岁时才出仕,先后任职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杨震任人唯贤,任荆州刺史时发现王密才华出众,曾举荐过他,王密心怀感恩之情。杨震赴任东莱太守的路上,经过昌邑(今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在此住了一夜,担任昌邑县令的正是王密。杨震受到王密的热情接待,到了晚上,王密捧出十斤黄金相赠,以报答栽培之恩。杨震面色不悦,表示正是因为他有真才实学,才举荐他为官,他深知王密的为人,而王密以黄金相赠,是不知自己的为人。可是王密坚持赠金,并说:“暮夜无知者。”杨震声色俱厉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后深感愧疚,满脸通红,退出了杨震的房间。杨震崇廉拒金,被后世尊称为“四知先生”。

  杨震为官,从不谋取私利,也不吃请受贿,更不因私事求人、请人、托人。他的子孙与寻常百姓一样,吃穿用度十分朴素,从不铺张浪费。亲朋好友劝他为子孙后代置办些产业,杨震坚决不肯,认为将清清白白的品质留给子孙后代,比丰厚的家产更有价值。

  正是由于杨震的言传身教,他的子孙为官多能坚守清廉。《后汉书》中杨震几个儿子的传记附在父亲的传记之后,其中第三子杨秉的传记最长,他的成就更加突出,尤其以“三不惑”而著称于世。

  在杨秉身上能看到父亲杨震对他的深刻影响。他传承了父亲的学问,直到四十多岁才出仕,“故吏赍钱百万遗之,闭门不受,以廉洁称。”杨秉生性不饮酒,妻子去世后终身不娶,他曾对别人说:“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而世人也以“淳白”来形容他的节操。

  “震畏四知,秉去三惑。”父子相承,都是无欲则刚的廉臣。在这样的家风滋养下,杨震家族培养出“四代三公族”。几百年后,李白还写诗加以赞扬,他在《送杨燕之东鲁》一诗中写道:“关西杨伯起(杨震字伯起),汉日旧称贤。四代三公族,清风播人天”,称赞杨燕的先祖杨震及其家族的显赫历史,强调这一家族的“清”。

  如今,遍布海内外的杨氏祠堂,许多都以“四知堂”命名,可见杨震“四知拒金”的故事具有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它告诉我们,清廉和正直是做人之本,也是传家之本,本固才能枝荣,根深才能叶茂。

  卧雪清操 共扬仁风

  “雪眠宗派家声远,汝南祖籍世泽长。”这副对联提到了东汉名臣袁安困雪的典故,道出了汝南袁氏的悠久历史。

  袁安是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人,传承了祖父袁良的学问,习《孟氏易》,“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袁安曾做过县里的功曹,有一回,他奉命去州里办事,州里一个官员托他带一封信给县令。袁安说:“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拒绝了那个官员的请求,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公私分明的人。

  后来,袁安到都城洛阳谋生,但求职无门,生活贫困。一年冬天,洛阳降下漫天大雪,城内被积雪覆盖,粮食短缺,许多百姓不得不把门前的积雪扫清,外出乞讨粮食。洛阳令上街巡视雪情时,发现袁安家门紧闭、积雪封路,以为袁安已经冻死,便派人清除积雪进入查看,只见袁安僵卧于床榻上,奄奄一息。洛阳令很是诧异,问他为何不出门乞食。袁安答道:“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很困难,不能去麻烦别人。听闻此言,洛阳令感佩于他的道德操守,向朝廷举荐他为孝廉。

  袁安宁愿忍受物质的匮乏,也不愿失去精神的尊严。后来,世人便以“卧雪清操”来赞美高士生活清贫仍坚持操守。袁安困雪的典故,常见于古人的诗文中,如陶渊明有《咏贫士七首》,其中第五首开头两句为“袁安困积雪,邈然不可干”。

  袁安为官清正廉洁,面对东汉末年外戚专权的局面,勇于直言。他的品德与学问,深深影响了汝南袁氏的家风,并随着汝南袁氏的播迁而影响到更多的人。如袁安之子袁京也以通晓《孟氏易》而著称,他弃官后来到今江西宜春隐居,讲授儒家经典,由于当时宜春文风不盛,他的到来引起了轰动,宜春人慕其高节而称之为“高士”,他隐居的山称为“袁山”,宜春人的母亲河秀江又称“袁河”,可见他对当地历史文化的影响。

  “卧雪清操尘不染,扬风惠政泽常新。”这副对联的上联同样说的是汝南袁氏袁安的故事,下联说的则是陈郡袁氏袁宏的故事。

  东晋的袁宏是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人,他年轻时家道中落,以行船帮人运送货物维持生计。一次,袁宏利用船装载货物的间隙,朗诵新创作的《咏史诗》。此时月朗风清,镇西将军谢尚正坐船赏月经过,听到有人高声朗诵诗文,情真意切,新颖别致,于是邀请袁宏前来一叙。两人相谈甚欢,结为挚友,谢尚推荐袁宏入朝为官。从此,袁宏声名鹊起。

  太傅谢安十分赏识袁宏的才华,在袁宏赴任东阳太守时,特意在冶亭为他饯行。当时群贤云集,谢安久闻袁宏才思敏捷,便借机试探袁宏的应变能力,于是随手拿了一把折扇,打开扇了扇风,然后递给袁宏,表示姑且以此物赠行。既非盛夏何以送扇,袁宏思考片刻说:“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表达自己到任后会施仁政,扬仁风,造福百姓。

  袁宏到任后,勤勉尽责,为政宽仁,深得民心。“扬仁风”的故事也因此被后人广为传颂。只有施仁政,才能扬仁风。这激励为官者,要时刻保持清廉之本、爱民之心、公正之道、勤勉之责,与百姓共扬仁风,共创和谐。(封金剑)

主办:中共巴中市巴州区纪委 巴中市巴州区监察委 承办:巴州区纪委宣传部

地址:巴中市巴州区巴州大道西段787号 蜀ICP备19017491号-1 川公网安备511902020002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