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习时报浏览:967次发布时间:2025-04-07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风筝,又名纸鸢、鹞子。古时南方称之为“鹞”,北方称之为“鸢”。“鹞”和“鸢”为同一种飞禽——鹞鹰。千百年来,风筝成为人们寄托情感、表达愿望、游戏娱乐的一种载体,中国传统文化中“福禄双全”“喜庆吉祥”“驱邪禳灾”等观念,在风筝与节日、习俗、文化的融合中得以体现。
关于风筝的起源,古书中有不同的说法。“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历史文献中有关“木鸢”和“鹊”的记载,表明了古人早期对空间飞行器的探索。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开始用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唐代之前,风筝一般被看作是用于测量、通信等军事活动的工具。《南史·侯景传》中有相关记载,“贼之始至,城中才得固守,平荡之事,期望援军。既而中外断绝,有羊车儿献计,作纸鸦系以长绳,藏敕于中。简文出太极殿前,因西北风而放,冀得书达。群贼骇之,谓是厌胜之术,又射下之”。
自唐代开始,风筝的功能逐渐丰富。唐人路德延的《小儿诗》记述了多种儿童游戏,放风筝便是其中之一,“折竹装泥燕,添丝放纸鸢”。据清末民初人徐珂的《清稗类钞》所提及的“五代时,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可以推断,大约在五代时开始以风筝称呼纸鸢。但纸鸢这一名称并未消失,一直延用到民国年间。宋末元初人周密在《武林旧事》里描述了南宋临安春季放风筝的盛况:“竞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宋代还出现专门放风筝的“赶趁人”,风筝制作成为一项专门职业。明代将风筝用于军事,发明“神火飞鸦”,以风筝载炸药,杀伤敌人。清代为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风筝制作工艺日趋精良,广泛用于娱乐和节令性的民俗活动。明清以来,风筝在形制、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及放飞技巧等方面均有很大进步,并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风格和流派。其中,北京、天津、山东潍坊和江苏南通等地的风筝尤为出名。如今,这些地区传承的风筝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潍坊已成为国际风筝联合会总部所在地、驰名中外的风筝之都,每年定期举办国际风筝会,以“筝”为媒,以“筝”会友。
风筝与民俗渊源久远,并成为一种民俗符号。民俗学家钟敬文认为:从民俗史的角度考察,放风筝最早的原始意义,是具有巫术性质的,放飞风筝隐含着人们为了转移病痛或邪恶,将一切不祥的灾祸放飞于天空的愿望。寒食节和清明节原为两个节日,在唐代时合二为一,习俗主要有吃冷食、扫墓、踏青、放风筝等。唐人罗隐在《寒食日早出城东》中描写了寒食日春游时的见闻:“不得高飞便,回头望纸鸢。”宋代以后,放风筝逐渐变成春分和清明的习俗,风筝艺术也逐渐成为民俗符号。《武林旧事》里记述了人们在清明时节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的情景。清代时放风筝已成为节令性很强的民俗活动,江南民谚有“正月鹞,二月鹞,三月放个断线鹞”之说。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中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也有九九重阳日,人们放风筝终日不绝的记载。
尽管风筝制作历史悠久,但专述资料很少,流传至今的更是寥寥无几。宋徽宗赵佶是一位风筝爱好者,据说专门主持编纂了《宣和风筝谱》,可惜后世佚失。据考证,清代曹雪芹为帮助朋友“以艺济人”,撰写了《南鹞北鸢考工志》,详细记录了风筝图谱和制作歌诀,颇具研究及实用价值,可惜原书已不知所终。另有一本专著是民国王健吾、金铁庵的《风筝谱》,尚保存完整,但仅有文字记载,无风筝图样。
风筝不仅用于娱乐和民俗活动,还为文艺创作提供素材。明代徐渭晚年喜以风筝作画,曾作《风鸢图》,并为之赋诗。清代吴友如多幅作品以风筝入画。河北磁县出土的一件金代“婴戏风筝图”瓷枕,绘有小儿放风筝的图像。元代“曲圣”关汉卿的《绯衣梦》,以一位少年书生买风筝玩耍为引端,展开故事情节;清代戏剧家李渔的《风筝误》,突破风筝仅作为简单物象的窠臼,将风筝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风筝还在小说、诗文中频繁亮相。风筝在《红楼梦》里多次出现,成为具有文学隐喻功能的特殊意象。鲁迅也以《风筝》为题写过一篇回忆性散文。
风筝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历经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空中摇曳的风筝色彩斑斓、千姿百态。气势磅礴的龙头蜈蚣、鲜艳耀眼的金鱼、舞姿优美的凤凰、小巧轻盈的燕子……成为春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些精美绝伦的风筝,承载着深厚的寓意,凝聚着人们的美好祝福和吉祥企盼。
手中一根线,不仅是春天的召唤,也是千年历史的牵系。让我们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里,放飞纸鸢,放飞梦想与希望,在享受身心愉悦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传承,让这份惬意美好在我们的指间尽情绽放。(潘松 彭琼)
主办:中共巴中市巴州区纪委 巴中市巴州区监察委 承办:巴州区纪委宣传部
地址:巴中市巴州区巴州大道西段787号 蜀ICP备19017491号-1 川公网安备511902020002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