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清风文苑 >> 正文

美丽中国 | 南下,南下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浏览:1168次发布时间:2025-10-09 分享至:

  一

  儿时,初听母亲提及“羊楼洞”这三个字,我心里还溢满了陌生感,许多年后,我却了解到母亲在“羊楼洞”的诸多往事。

  那个夏日,我一脚踏进湖北赤壁的羊楼洞古镇,心潮竟扬起了层层波澜。赤壁之战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不仅为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强基,也成就了宋代苏轼“三国周郎赤壁”的千古绝唱。先前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一直以为“火烧赤壁”是在湖北的黄州。遥想当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年四十五岁。一日,他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在追忆“千古风流人物”的同时,也感慨时光易逝如水,故而写下此词。不承想,湖北境内的长江两岸有两个赤壁,一个在黄州(今黄冈市)城西的长江北岸,人称“黄州赤壁”,又名“东坡赤壁”;一个在蒲圻县(今赤壁市)西北部的长江南岸,人称“蒲圻赤壁 ”,又叫“周郎赤壁”。两个赤壁相隔近200公里,同属一省,不过,学术界普遍认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应在蒲圻县的西北,其赤壁矶头现存石刻“赤壁”二字,相传为东吴周瑜所题。

  羊楼洞古镇扼守长江中游南岸,四面环山,易守难攻,自古以来便为兵家必争之地。我漫步古镇,默念苏轼的词句,仿佛望到了“乱石穿空”的壮景,听见了“惊涛拍岸”的回响,看到了“樯橹灰飞烟灭”的场景……1800多年过去了,“火烧赤壁”的烟云早就化为了历史的尘埃,可古镇还保留着石板街凹凸的路面,随着松峰港曲折延伸而去,再现了江南水乡与山地城市的融合特色。周边的古木参天,江风拂面,我置身其中,历史的厚重感随风扑面而来。

  走进羊楼洞,我方知晓这里为赤壁市的“六大古镇”之一,也知晓了母亲与这座古镇的不解之缘。我问过母亲:“您是河南南阳人,为何是在湖北羊楼洞参的军呢?”母亲说:“我在那儿读书啊。”随后,母亲给我讲起了她当兵的往事。1948年,读完小学的母亲由于父母先后去世,无力继续读书,跟着哥嫂生活。一天,听说设在河南信阳的“中原临时中学”在招生,还管吃管住,就和小学同学兼玩伴赵伟一道报名考入了这所中学。母亲读的是师范部,语文老师是中共地下党员,平时也受了潜移默化的革命影响。她从老师口中第一次听到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同年8月,学校从信阳迁往湖北,母亲所在的师范部迁到了蒲圻的羊楼洞。此时,蒋介石政权已是风雨飘摇。在解放军渡江作战前夕,时任校长的进步人士周祖训顶住了国民党国防部命令学校南迁的压力,挫败了部分师生追随国民党南下的阴谋,并成立应变委员会,留在原地,迎接解放。

  我走在羊楼洞的古街上,还能看到石板街车轮碾出的深深车辙。相传这座古镇从宋代起就是茶马交易的枢纽,到了明清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数百家茶庄将货物通过新店码头水运到汉口,再经陆路运到俄罗斯恰克图。古街的对面就是母亲就读的母校原址,也只知大致方位,其实早就面目全非了。听母亲说,她和赵伟那会儿都盼着解放军能早一天“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那一年母亲才17岁,却在长江边,早早望见了新中国的曙光。

  二

  站在长江边,望着滚滚长江东逝水,我突发奇想,苏轼写赤壁怀古,绝不会想到800多年后,同样在长江,历史却书写了一部更为辉煌的伟大史诗。1949年4月22日,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亲笔撰写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母亲告诉我,得知解放军渡江战役打响后,她和同学们的心里都异常兴奋,盼望着早一天看到人民子弟兵的身影。当时,我军第二、三野战军近百万大军在一夜之间横渡长江,冲破了千里长江防线,而待命已久的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也开始向武汉外围的国民党军展开进攻。

  “我参军入伍的40军119师是四野的部队,羊楼洞就是他们解放的。”母亲回忆说,“这支部队隶属于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由第12兵团司令员萧劲光率领,大约12万人,渡江战役打响不久,就在武汉至九江之间发起了渡江作战。40军118师在5月16日攻占了汉口,119、120师沿鄂城、大冶至咸宁公路追击前进,在25日攻占了蒲圻。我和同学们都跑到了大街去欢迎解放军,看到他们一身戎装,羡慕极了。”

  “我们去当兵吧。”母亲对赵伟说,“听咱老师说,大军打下羊楼洞后,马上就南下了,去解放全中国,我俩也出一份力吧。”

  “不念书了?”赵伟看着母亲有点犹豫,“不知家里愿意不愿意呢。”

  “等全国都解放了,我们再接着读书嘛。”母亲望着从身边列队走过的队伍若有所思地说:“我的两个表姐在抗战时就去了延安,参加了八路军,可惜我当时太小就没跟着走,这次不能错过了……”

  我漫步在羊楼洞古镇,这里的青砖黑瓦建筑都很有韵味,坐下来喝一杯青砖茶,也似乎品味到了古镇静卧山水云间,在与长江共叙千年史诗,其最为精彩的一页,当属“百万雄师过大江”了。那浩瀚长江,见证了渡江战役是如何击碎国民党政府“划江而治”的妄想,奠定了未来中国格局的。我在想,七十多年前,母亲站在羊楼洞,在一个命运转折的十字路口,做了一个无悔的抉择,从这里踏上了伟大的历史征程。我脚踩着饱经岁月沧桑的石板路,那石板被无数行人步履磨砺得光滑而厚重,既像一位沉稳的长者,又像一位久经风霜却依旧英勇的战士,坦然地面对着时代风云,熠熠生辉,宛如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母亲和赵伟一道前往40军119师在羊楼洞的驻地报名参军。“那会儿,一位姓王的政委找我谈话,还给我讲了许多革命道理。”母亲在得知我去了羊楼洞后,给我打来电话说:“我央求王政委,我想参加解放军。他对我说,当兵很苦,行军打仗能行吗?我说,什么苦都能吃,您就让我参军吧。就这样我和赵伟一起当了兵。我俩穿上了新军装,跑到了长江边,迎着江风,畅想着未来新中国的样子,快活极了。”

  多少年后,母亲的话语还回响在我的耳畔。母亲离开了学习生活过的羊楼洞,跟随着部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南下作战”,母亲先是在119师文干队学习文化知识,后来分到了师政治部,也就是在那里,她认识了同在师部工作的父亲。她这个学生兵,之前从未出过远门,不想,这南下,南下,一走就走遍了半个中国。在羊楼洞古镇,我也在走来走去,只是想循着母亲走过的古街,感受一下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将两根小辫剪成短发的女兵,心中燃烧的激情。

  三

  那天下午,我独自坐在长江边,望着蓝天上的云朵出神。在赤壁这片充满历史的土地上,每一棵小草似乎都在讲述赤壁古今,那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南下,南下,母亲的军旅生涯就是从羊楼洞出发的。

  “南下作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为解放中国南方地区而发起的一系列军事行动的统称。一般概念上是指1949年4月发起渡江战役,至1950年3月解放海南岛的军事行动。母亲所在的119师所经历的南下之路最为漫长,八千里路云和月,从“白山黑水”,直指“天涯海角”。母亲虽然只走了后半程,但也是值得骄傲的。她告诉我,119师经过短暂休整,又随四野先遣兵团沿粤汉铁路一路推进,很快就从湖北打到了湖南。

  “我和赵伟都分到了师政治部,也都做了文化教员。”母亲的语气充满了自豪,“那会儿,敌人只要一听说四野的部队到了,就望风而逃。我们每到一地都和当地的老百姓打成一片,帮老乡扫院子、打水。我和赵伟一有空就帮助战友识字、学文化。他们也知道,解放了,需要文化的地方很多。”

  到了9月中旬,母亲所在的部队进入到湖南衡阳一带,和兄弟部队一道拉开了衡宝战役序幕。我军分西、中、东路发起了进攻。西路军沿着芷江公路南进,直插广西百色、南宁。中路军正面攻击白崇禧集团,待我军合围完成后,尾随敌人进入广西。东路军分三路合围夺取广州,并与西路军形成对白崇禧部的钳形合围。母亲所在的119师作为中路军一部西渡湘江,和兄弟部队一起对衡阳、宝庆之敌展开攻击。“我们是在进军的路上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的。”母亲回忆说,“10月1日那天下午,我们围在师部收音机旁,收听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听到了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我和身边的战友都兴奋地跳了起来,欢呼着,流下了激动的泪花。”

  “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那一时刻落泪吗?”我在离开羊楼洞前,脑海里还在回响着母亲的声音:“新中国的成立,是多少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啊。就在南下进军的路上,我身边的战友也有牺牲的。还有我的同学赵伟虽说看到了新中国的成立,却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我在离别羊楼洞的那一刻,时间似乎放慢了脚步,让我沉思于历史的石板路上。我的眼前仿佛再现了1949年10月1日,那震撼人心的一幕:在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时刻,战士们仍在坚决地执行着命令:攻击前进,南下,南下!绵延数百里的进军路上,尘土飞扬,车轮滚滚,战旗猎猎。群情激奋的战友们高喊着“新中国成立了”“将革命进行到底”“解放全中国”,铁流向南方,直插广西,直插海南……(剑钧)

主办:中共巴中市巴州区纪委 巴中市巴州区监察委 承办:巴州区纪委宣传部

地址:巴中市巴州区巴州大道西段787号 蜀ICP备19017491号-1 川公网安备51190202000217号